“承唐启宋”每提杨凝式
日期:2023/03/13 12:05:08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
[提要]  


  许是哪儿痒挠哪儿吧?出自苏门篱墙的黄庭坚,在教师的《寒食帖》跋后语中,就特意提到有“杨少师笔意”如此。还有“它日东坡或见此书,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”一句,使苏轼是否见过这段跋语成谜,后人也未敢妄断。我想黄庭坚之所以这么说,不纯为讨苏轼的欢心,他曾“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”,称其“无一不造微入妙,当与吴生(道子)画为洛中二绝”;又说“由晋以来,可贵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,惟颜鲁公、杨少师似乎大令尔”。对杨凝式的书法艺术实属诚心认同,而非随人妍媸。

  由此可以看出,黄庭坚与苏轼在看待杨凝式书法上可谓品尝趋同。苏门另一大书家米芾,也曾提到“唐末书画甚卑,惟杨景度(杨凝式字)行书与颜鲁公壁坼屋漏赞同”。可见有宋一代大书法家,无不对杨凝式上溯二王,深得颜鲁公、张旭、欧阳询神韵的书品推崇备至。故宋往后,常见“颜杨”并称,后人每提杨凝式,总以“承唐启宋”、“由唐入宋一大枢纽”誉之。


责任编辑:陆地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
关键字:      2023/03/13 12:05:08
上一条:拎着墨桶,游走遍地,向壁而书... 下一条:“笔迹雄杰”自己每写完一幅字...
→相关文章
·构成各民族文明土壤的文学经典   
·文学的跨文明沟通   
·文学经典的动态生成与新媒体重塑   
·安身用传统精力与年代同频共振   
·一张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文明手刺   
·网络发明加快科幻文艺移风易俗   
·网络科幻文艺的发明   
·真实把“发明”与“传统”结合起来   
·推进主题性美术发明的实践活动   
·丰厚发明资料 提炼艺术发明   
诚信网站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网络110报警服务北京网络行业协会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
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  
  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   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    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    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   1203781136
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