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隐逸”文化与绘画分别的昌盛期 |
日期:2022/05/11 10:34:13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 |
[提要] |
随着短暂的元蒙统治消灭,“隐逸”文化与绘画分别的昌盛期随之宣布终了。在明清两代日益增强皇权的政治气氛掩盖下,传统“隐逸”文化逐步消减。固然明初到明中期画家多有“高士图”作品传世,如戴进《商山四皓图》、杜堇《竹林七贤图》《古贤诗企图》等,但总体上呈现出衰落之势。其主要缘由是,山水画和“四君子”是文人画家更钟爱的题材,参与和从事人物画的文人日趋减少,而大量民间画师的作品或因其声名不显,或因其作风不高,保管下来的极为有限。明吴门诸家表现文人归隐园居生活的作品最为丰厚,其中周臣《春泉小隐图》、文徵明《临溪幽赏图》《东园图》等最为出色。明末“变形主义”人物画的代表画家陈洪绶等人,固然在“高士图”的图式、外型上有个性突出的创新,而在题材上,则多是借“隐逸”之题发挥己意而已。如陈洪绶《隐居十六观图》,其表现重点既非“隐逸”精神自身或隐居岩穴的高节,而是经过描画历代隐士访庄、杖菊、浇书、问月、缥香等十几种雅事,呈现出画家向往的不问世事,随时随处闲适闲适的理想生活。崔子忠《李白藏云图》则描写李白居地肺山时,以瓶瓿储存山中的浓云和“日饮清泉卧白云”的传说。此二人的表现方式、创作技法明显地带有明末版画艺术与文人绘画之间互相启示、影响的烙印。 |
责任编辑:陆地 |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 |
上一条:话语体系中具有支撑性的艺术力气... | 下一条:高明的艺术程度和文人意趣...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1203781136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