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化创作中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延伸 |
日期:2024/07/04 10:09:40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 |
[提要] |
数字化创作并非简单的翻版、放大或静态转动态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、教授靳军强调,当经典艺术与数字科技结合时,艺术家需深入体会经典作品的精神意境,理解其原始的空间逻辑、艺术情境和美学思想,从而展现东方美学的独特意境与气质。 在《孤鸣与回响:听琴闻心》这一作品中,靳军巧妙地借用宋徽宗赵佶《听琴图》的意境,传达出艺术家渴望与观众沟通与共鸣的愿景。在沉浸式的空间里,光影交错,抚琴者独坐松下,古琴之音在林中回响。当观众坐在交互装置上,仿佛成为画中的听琴者,亲身体验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。 数字艺术策展人王泊乔指出,当前一些美术馆、博物馆在运用数字艺术时,容易陷入技术崇拜的误区,过分追求声光电和高清屏的展示效果,而忽视了内容的质量。他强调,在古代绘画的数字艺术创作中,保持传统美学精神和中国画原有的意境至关重要。例如,一些作品在追求“二维变三维”的过程中,由于技术处理不当,生成的立体效果图质量粗糙,缺乏美感,这是需要警惕的。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关键。靳军认为,在教学体系中,除了造型艺术的训练外,还应涵盖数字媒体、动态影像制作等课程,让学生了解机械、编程、算法等知识。他强调,艺术家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,也要懂得与外部领域的合作。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积极投身于传统艺术的创新转化之中。《纸鸢漫游》的作者、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毕业生陈海蓝表示:“在传统文化与‘科技+艺术’的交融中,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动力。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边界,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。” |
责任编辑:陆地 |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 |
上一条:溪山行旅图中的动态与静态融合... | 下一条:数字艺术中的诗意邂逅:穿越千年的画...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1203781136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