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子弦:墨迹无语通幽远 字影有声入素怀 |
日期:2025/07/02 20:22:50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 |
[提要] |
其少承庭训,早岁濡染,邻有长者善书法,手把手授之执笔之法,启之章草之门。年幼虽懵懂,而心思早慧。初学不过“大小多少”,笔已见神,骨已显形。其后学柳体,临严整之楷,循规矩之道。执笔之姿,一如师意;运笔之势,沉静刚直。小楷初成,红圈标识屡多于人,此非侥幸,实由勤谨所致也。 其人习字数十年,未尝一日懈怠。言书法者,贵于日省日新,非一朝一夕之效。读帖以植形于心,临帖以固手之技,意临以察神之气,指摹以练身之感。或行或坐,或卧或行,手中无纸,心中有帖;笔未动,字已生。日以继夜,年复一年,墨痕深浅之间,自有岁月沉香。 其书不为炫巧,惟求和雅。笔力中藏,清气外流。行笔之间,方圆互生;结体之中,欹正相济。字势不乖张而自丰润,墨色不斑斓而见幽光。信手写来,或若春风拂面,温润可亲;或如寒山远钟,清响入心。其作不趋时尚,不饰锋芒,唯将性灵化于毫端,托于纸上。 其志不囿一家,不系一派。虽尊古人之法,亦不盲从泥古。尝曰:“古人之字,诚多经典;然中亦有败笔,岂可尽奉为训?”是故观其临帖,守规而不刻板;行笔,循道而不蹈陈。学古以广眼界,通今以发新声。此即所谓“承古不泥古,尊法不滞法”者也。 遵章法,守初心。不以娇柔弄技巧,不以做作显高深。让人“认得、懂得、爱得”是师子弦书法创作的“六字决”。 其修学之道,不仅于笔墨之间,亦寄于诗书之内。深知书艺为文艺之宗,若无学养,徒成空架。故而博涉经史,兼通诗律。或日临古帖,夜诵古章;或于墨池之旁,展卷于案。国学之道,内化于心;书法之姿,外显于纸。其字虽无言,而气自厚重,意自悠长。 与人交游,尤重心契。不计门户,不逐虚名,唯以艺论交,以心印心。所友者,皆书林贤彦,或以技相鉴,或以道相谈。得益于人,反哺于己,数十年之间,书艺日进,心境益澄。 常曰:“书法在人,不在纸墨;情志如泉,笔为其脉。”是以所作虽无张扬之姿,然常有余韵绕梁;虽无惊人之句,然久品愈有神采。其境非为初阅所知,乃为久居方得。书不求俗艳,但见清真;字不为俗喜,反归静远。 子弦之书,亦如其人。沉静内敛,平和恬雅。不以辞令耀人,惟以字迹动情。不以论述称道,惟以心印流传。其艺如水,清澈见底而不喧;其志若松,根深叶茂而不争。于纷华之外,自守静处,于浮躁之世,独持静定。 若夫观其字,不若烈火燎原,而如夜雨润物;不似山崩海啸,而若清风入林。初看平常,细品有味。字里行间,隐隐有古意微澜,沉沉有心音低回。诚所谓“笔不贵疾,而贵中节;字不在美,而在合神”者也。 今日艺坛,繁象纷然,师子弦之笔,静若止水,澄若明镜,尤显珍贵。他不与时竞,不随风走,惟以手中三寸毫管,写胸中千年文心,描一代书人之气格。 |
责任编辑:陆地 |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 |
上一条:没有了 | 下一条:画家高智慧:笔耕山水间,育人艺道中...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1203781136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