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儿童电影”并非电影类型 |
日期:2023/01/05 09:14:55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 |
[提要] |
有专业人士称,“儿童电影”并非电影类型,像好莱坞就只有“合家欢”电影,只要中国影人能做出一家人都看得开心的电影,就算“劳苦功高”。“合家欢”电影似乎是破局的途径之一,但反观《熊出没》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等“票房霸主”依然没能让家长孩子双双满意。而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,中国0-14岁的人口超2.5亿人,占总人口的17.95%。中国拥有全世界第二大的儿童群体,要满足人们对“幼有所育”“学有所教”“弱有所扶”日益增长的需求,便无法忽视儿童的精神文化世界,或仅停留在“给家庭生活添点料”的简单娱乐层面。否则,成人语态的短视频和低幼语态的动画依旧将成为孩童最主要的影像“食材”。 儿童电影高质量发展,应尊重“儿童本位”。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曾说:“顽者非劣,正是儿童精神和少年状态的重要表现特征”,在“玩”和“顽”的深层机制中,暗含着生命冲动与成长能量。但是,很多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并未真正关注儿童的“游戏心理”,其承载的更多是成人表达,造成创作者、生产者对儿童电影创作的定位与观众的需求不符。当前,一些儿童电影为了片面地迎合评奖机制,刻意凸显苦难叙事,夸大甚至渲染“老少边穷”、留守儿童、单亲家庭等社会问题,反而推开了相当一部分很难对此类题材产生理解的儿童群体。正如有研究指出的:“儿童思维的关键在于尊重每一个儿童个体,最终艺术指向应该是关注作为‘个体人’的儿童自身”。成人应平视、好奇、兴趣盎然地走进儿童的世界,摒弃说教的姿态、功利的考量,让儿童电影真正“经由大人、为儿童去”。 |
责任编辑:陆地 |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 |
上一条:巧写“本土故事” | 下一条:寻找儿童电影“新一春” |
→相关文章 | |
·蒋兆和:绘画与雕塑间的艺术巨匠 | |
·石虎: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大师 | |
·动静结合之美 韩干笔下的节奏感 | |
·书画大家杨天笑:笔耕不辍挥毫泼墨写春秋 | |
·天资异禀的画师少年:韩干的艺术启蒙与成长之路 | |
·黄荃工笔技法在《枇杷山鸟图》中的表现 | |
·吴道子的画圣传奇从孤贫少年到画坛巨匠 | |
·展子虔:隋代画坛的奠基者 | |
·顾恺之与六朝文化中的书画融合 | |
·艺海无涯,情濡墨香 —— 魏克友的艺术追寻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1203781136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