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实用到审美看书法批评问题
日期:2024/04/19 19:11:05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
[提要]  

  实用是书法的先天禀赋,也是植根于文字书写自身的“基因”。这种“基因”是书法审美风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,故在书法艺术批评中不应被忽略。梳理书法艺术的历史,能大致看出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基本走向,我们也可从这种走向当中思考书法艺术的批评问题。

  我们以甲骨文为例,来讨论其由实用走向审美的历程。甲骨文当时主要用于记事和占卜,是实用性较强的文字,而甲骨文的书法价值则是现代人发现的。较早发现甲骨文书法价值的是郭沫若,他于一九三七年在其《殷契粹编》自序中,指出了甲骨文的书法价值,而较早从事甲骨文书法书写者当数罗振玉。约在一九二一年,罗振玉在研究甲骨文之余,尝试集甲骨文字并用毛笔写成楹联。他在《集殷虚文字楹帖·后跋》中说:“取殷契文字可识者,集为偶语。三日夕得百联,存之巾笥,用佐临池。”罗振玉直接将甲骨文用于书法创作,是因崇尚其审美特征。罗振玉的尝试引发后世书家对甲骨文的临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作,从而使甲骨文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字体。

  由甲骨文从实用到审美的历程,我们可以看出文字书写由实用到审美的变化路径,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书家对文字书写之美的发掘、承继和开拓。

  对于文字书写之美的发掘,是文字书写进入艺术审美视域的关键途径。这种发掘更多集中于文字的笔法、墨法、结体、章法等书写方法和文字书写自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特征。这种视角也让关于书法的批评问题集中于文字书写自身的审美属性,而忽视了其实用属性。关于文字书写自身审美属性的批评,是对书法艺术本体的认知、研究和评判,无疑对文字书写品质的提升是有价值的。但若仅仅停留于对书法艺术本体的认知、研究和评判,忽略其实用属性,便会带来一些问题。首先,会割裂书法的本体属性与实用属性之间的关系,导致我们孤立地看待书写之美;其次,会让书法脱离其实用“基因”而失去不断传承、不断开拓的动力。本雅明之所以强调艺术的“灵晕”问题,正是因为他主张把艺术放在实用语境中来认识。本雅明是在与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对比中,强调艺术作品的“原真性”的,如果把收藏、展览类书法作品与实用性较强的书法作品相比,同样也可得出这种结论。因为只有将书法作品置于特殊的实用语境中,才能更加真切地领略到该作品的“灵晕”,才能认识到书法作品在实用语境中所呈现的真正价值。

  如果我们再对书法历史进行追溯,还会发现另外一个特点,那就是书法在早期更多的是与历史事件的记录、礼仪场合的表述有较为直接的关系。中国早期的文字,如甲骨文、金文均属此类,其书写结果需要持久保存,所以制作者在书写载体、书写意识、书写方法上就会高度重视。这类书写代表的多是集体意识,因其书写语境的公共属性而引发多主体关注、集结多主体智慧的意识,是在集体意识作用下,结合书写者个体意识和能力而生成的书写模式和书写风格。这种情况意味着有多种力量作用于书写本身,对书写者、书写形式有多方面的要求,因而在书写风格上多为庄重、严肃型的,以正大气象呈现。意识到这一点,我们在评判此类用途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时,就会从历史上找到依据。换句话说,以历史记录、礼仪表达为核心用途的书法作品,当呈现庄重严肃的正大气象。我们从中即可看出某种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。

  在实用性书写当中,信札(亦称尺牍、手札等)的书写多会体现书写者的个性特征。信札因其较为私密的交流用途,书写者在书写构思、书写过程和书写期待中便会意识到信札的交流品质。信札的书写常常倾注着书写者个体的心力,不受其他力量的影响。正因如此,信札作为富有个性的书法作品被人们追慕、收藏和临摹。据白谦慎考证,信札的收藏兴于汉代。据《汉书·陈遵传》记载,陈遵“性善书,与人尺牍,主皆臧弆,以为荣。”自此以后的几个世纪,品玩书法成为一种风气,本为私人交际的书写优美的信札,开始在贵族阶层广为流传。信札进入审美视野,也意味着富有个性的书写进入书法领域,大大推动了书法审美视野的拓展。

  我们可以举出大量由实用进入审美视野的书法案例。仅从郭沫若对甲骨文的认识和罗振玉的创作实践尝试、信札书写由私人交往进入审美视野的演化等例子即可说明,文字书写首先是为了实用,其次是因其书写质量而具备了审美价值。我们也可从实用到审美这个角度来审视书法的批评问题。例如,单纯的书写之美是否可作为评判书法品质的唯一条件,因为实用才是推动书法步入审美的动力。书写的根本用途是记录和表意,记录和表意多是因特殊用场才推动书写者提高对于书写的重视程度。用于重大事件记录和礼仪的书写,是因其隆重,故而庄肃正大;用于信札的书写,是因其私人情谊,故而率性。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,实用属性是深刻影响书法书写质量和风格的根本因素。所以,忽略了书写的实用属性,单纯追求书写的审美属性,是不够全面的审美观念。也正因此,我们可以发现,大量单纯用于收藏、竞赛、展览的书法作品,尽管书写质量都很高,但因实用属性的缺失而被淹没,或停留于收藏本身。而被认作经典的书法作品,绝大多数都是碑刻、铭文、信札、楹联、匾额、经书、扇面等实用性较强的作品,是在实用语境中显示出审美特征的作品。

  当因科技的进步,文字的书写用于记事、表意的实用功能逐步弱化之后,其审美功能日益崛起,日益进入艺术视野。而当书法艺术审美功能日益成熟时,需不需要承接文字书写的实用基因?我认为是需要的,因为让书法渗透到实用领域才能发挥其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,从而实现书法艺术的飞跃。一部中国书法史告诉我们,走向经典的书法作品都是着眼于实用基础上的审美表达,而非单纯追求书写质量。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,便不会以单纯的审美价值来衡量书法作品,也不会单纯以此来评价一位书法家的艺术成就,而是把书法还原到实用语境中来认识书法的价值,这将大力推动书法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,让书法艺术发挥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和作用。

  *该文系作者在中国书协与中国评协共同举办的“新的文化使命与书法评论研讨会”上的主旨发言(2023年9月,长沙,点击查看)。来源:《中国书法》2023年第12期

  *作者:王廷信,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、教授


责任编辑:陆地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
关键字:      2024/04/19 19:11:05
上一条:情深艺自真——单应桂的艺术之旅... 下一条:此间春色染花笺
→相关文章
·蒋兆和:绘画与雕塑间的艺术巨匠   
·石虎: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大师   
·动静结合之美 韩干笔下的节奏感   
·书画大家杨天笑:笔耕不辍挥毫泼墨写春秋   
·天资异禀的画师少年:韩干的艺术启蒙与成长之路   
·黄荃工笔技法在《枇杷山鸟图》中的表现   
·吴道子的画圣传奇从孤贫少年到画坛巨匠   
·展子虔:隋代画坛的奠基者   
·顾恺之与六朝文化中的书画融合   
·艺海无涯,情濡墨香 —— 魏克友的艺术追寻   
诚信网站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网络110报警服务北京网络行业协会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
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  
  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   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    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    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   1203781136
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