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即之《汪氏报本庵记卷》的书法诗韵 |
日期:2025/04/16 12:05:57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 |
[提要] |
在岁月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珍宝,如同璀璨的星辰,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张即之的《汪氏报本庵记卷》,便是这样一件令人心醉神迷的书法瑰宝。 张即之,这位南宋书坛的杰出代表,宛如一位在书法世界里孤独前行的行者。他出身文化世家,自幼便在书香的熏陶下成长。伯父张孝祥的才情与学识,如同明亮的灯塔,为他指引着前行的方向。早年,他沉浸在唐人楷法的世界里,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欧阳询、褚遂良与颜真卿等大家的书法精髓。那颜体的宽博雄浑之气,如同磅礴的大海,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,让他感受到了书法的力量与魅力。 随着岁月的沉淀,张即之的书风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中年后,他师从米芾,米芾那欹侧跳宕的笔意,如同灵动的音符,融入了他的书法乐章之中。同时,他还参研汉隶碑刻及晋唐写经体,将这些不同的书法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创造出了“以行作楷”的独特风格。禅宗哲学的浸润,让他的作品既有严谨的法度,又有率性的韵味,仿佛是一位在尘世中修行的高僧,内心充满了宁静与豁达。 《汪氏报本庵记卷》便是他这种独特书风的杰出代表。这幅作品是他应友人之托,为汪氏家族祠堂而作。它静静地躺在辽宁省博物馆中,纸本行楷,宛如一位沉睡的佳人,等待着有缘人的唤醒。卷后的文徵明跋文及项元汴、卞永誉等鉴藏印,如同历史的琴弦,弹奏着它流传有序的动人乐章。 当我们凝视着这幅作品时,仿佛能听到张即之那沉稳而有力的心跳声。他的笔触在纸面上舞动,如同一位优雅的舞者,在书法的舞台上尽情演绎。那笔画虽简而架构严整的字,是“法”与“意”的完美结合,仿佛是一首和谐的交响乐,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。在北宋“尚意”书风逐渐走向程式化的时代,张即之回归唐人法度,重塑经典,如同一位勇敢的诗人,用笔墨书写着对传统的敬意与传承。 南宋佛经抄写的盛行,为张即之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。他将写经的精微笔法融入行楷之中,在《报本庵记》里,细笔勾画的提按变化,与《佛遗教经》一脉相承,却又摒弃了经生体的刻板,增添了文人书的雅逸。那些细腻的笔触,仿佛是他在与佛对话,与天地交流,将内心的虔诚与感悟都倾注于笔墨之间。 尽管张即之的书法在南宋未获主流认可,但他却以其“劲健秀逸”的风格在金人中赢得了极高的赞誉,甚至“不惜重金购求”。这或许就是艺术的真谛所在,它不需要世俗的认可,只需要真正懂它的人去欣赏与珍藏。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,其楷书中亦可窥见张即之结体的影子,这更证明了张即之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,他如同一位默默的播种者,将书法的种子播撒在历史的长河中,等待着未来的绽放。 《汪氏报本庵记卷》,它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,更是一首用笔墨书写的诗篇,一幅描绘着唐宋风华的画卷。在笔墨丹心之间,我们仿佛能看到张即之那坚定的眼神,他用自己的笔墨,书写着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,也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人生。 |
责任编辑:陆地 |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 |
上一条:千年书论中的“中锋”观念褶皱... | 下一条:盛唐气象下的笔墨狂想曲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1203781136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