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书论中的“中锋”观念褶皱 |
日期:2025/04/18 13:50:45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 |
[提要] |
宣纸铺开时,墨香氤氲如雾。笔尖轻触纸面的刹那,一场关于"中锋"的千年对话在墨痕间悄然展开。虞世南说"竖管直锋则乾枯而骨露",姜夔叹"正锋无飘逸之气",王绂在《书画传习录》里写下"唐代诸家,字取中锋",而王世贞却在《艺苑卮言》中质疑"正锋、偏锋之说,古本无之"。这些穿越时空的争论,在青石碑帖的纹路里,在墨色浓淡的渐变中,织就了书法史上最动人的经纬。 北宋的夜雨敲打窗棂,苏轼在烛光下提笔。他笔下的"锋"不在规矩的框限里,而在手腕起落的韵律中。"方其运也,左右前后,却不免攲侧",但"及其定也,上下如引绳"。这哪里是简单的中锋定义?分明是书者在墨海中的逍遥游。苏轼的笔锋时而如孤舟破浪,时而似惊鸿掠影,在提按转折间,中锋的精髓早已超越了笔杆的垂直。 清代的杨守敬在碑帖间求索,发出"后人求藏锋之说不得,便创为'中锋'以当之"的感慨。他看见包世臣笔下的"中线",细如丝发却晶莹异常;听见刘熙载说"徐铉小篆,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"。这些古人用墨色勾勒的"中",不是刻板的几何中心,而是气韵流动的枢纽。就像洛阳城外的牡丹,看似各展芳姿,实则根脉相连。 最妙的是张宗祥的顿悟。他悬腕作书,看锋颖在纸上游走,"锋居笔中"方能挥洒自如。这"中"不再是笔画的中心,而是笔锋与心意相通的枢纽。就像琴师抚琴,不在于指尖是否触弦正中,而在心手相印的和鸣。张宗祥的笔锋,在侧逆俯仰间,依然保持着与"中"的微妙平衡。 |
责任编辑:陆地 |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 |
上一条:远离雕饰回归自然 李瑞清八言联的书... | 下一条:张即之《汪氏报本庵记卷》的书法诗韵...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1203781136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