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志耘:心的迹化 写的自由 |
日期:2024/04/28 09:41:45 | 类别:1 | 来源: 中国书画网 |
[提要] |
薛志耘(1945年—2013年)大写意花鸟画独具一格,离不开地区文化的孕育和滋养。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,许多大家都是安徽省萧县人:美术史家兼雕塑家王子云、雕塑家刘开渠、水彩画家王肇民、旅法油画家朱德群、木刻家王青芳。他们的成就集中于20世纪引西入中的美术新品种,标志着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,而萧县也有借古开今的水墨写意画家,被齐白石称赞的萧龙士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。上述这些近代美术大家,无不渊源于萧县的历史文化,脱胎于家乡的艺术传统。 求学时代,薛志耘攻读于萧县师范学校。其后工作于电影公司,他通过画电影海报、画领袖像,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,熟练了西画技巧,提升了造型能力。但桑梓的深厚积淀使他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由西画回归中国画,由写实回归写意,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。 他先是师从萧县的郑正、萧龙士。萧氏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(今南京艺术学院),20世纪40年代师事齐白石,书画上承龙城画派、融南吴北齐于一体,画风淳厚儒雅。郑氏是萧龙士之甥,颇得舅氏真传,与时俱进,自出机杼,20世纪40年代,薛志耘在师前人的同时,开始了师法造化与转益多师的远游,北上嵩山、太行,西登青城、峨眉,南下云贵、广西,除洞庭、鄱阳、庐山、黄山、九华外,还曾专程到湖北咸宁“五七”干校拜许麟庐为师,也进京问学于李苦禅,在读书行路与问学中,薛志耘成长为大写意花鸟画坛的翘楚。 当代画坛呼唤写意的声浪甚高,写意画家也不算少,但是,不少人或艺术观念被写实所改造,或仍旧在古人的藩篱中游荡。然而薛志耘是个例外,他不但善于取法前贤,而且更能化古出新。 20年前,刘开渠就评价薛志耘说:“作品破传统之囿,能容前人之长,又多标新立异之举,学画之初即以青藤、八大为风范,有较高格调与品位。”此前,许麟庐更题其画说:“画法不落窠臼,天趣洋溢,前人未之有也。” 薛志耘获得前辈如此称赞,关键在于他真正理解了写意传统的精髓,又天趣自得地发挥了创意。他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,善于捕捉花情鸟趣,注入真情实感,受摄影光线的启发,朦胧虚幻、形影相生、潇洒清新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,他的功夫更加浑厚自然,老道简当,豪放而不失含蓄,拙厚又不乏灵动,生命力旺盛,精神性突出。 薛志耘主张“立足传统,求新求变”。纵观他的作品,其难能可贵之处恰恰在于立足传统精髓与开拓创新的统一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 一是小画大容量。薛志耘的大写意画,尺幅并不很大,画的也是一般的花鸟,题材上并无新异,但是气象大、胸襟大。他是以观照山水的胸襟看花鸟,甚至是以英雄的气概寄寓花鸟,不只是画对象的生命,而是画感情、写精神,寓人品、寄理想、颂雄风、歌高洁,赞天地之和谐,伸浩然之正气。 二是形影兼抽象,薛志耘画大写意花鸟,非常善于做减法,认为“删繁就简,简而又简,方能出神入化耳”。古人删繁就简的办法,一个是画影子,另一个是用程式。薛志耘把二者结合起来,用程式不为所拘,画影子兼以抽象。无论画花,还是画叶,都比别人简略,简略到只显示其最基本的特点,也就是保持使人可以辨识的指示性,但因为画出了感觉,所以生动引人。 三是笔简意自足。以笔墨抒写感情个性,又需要笔墨与画家境界、格调和审美理想同构。薛志耘深明此理,他的笔墨筑基于书法,而他的书法既有帖学行草的酣畅流动,更有汉隶魏碑的古朴雄浑。他的画,每一笔都是生命,每一笔都有感情。他的藤蔓,一笔下去,状若游鱼欢快地穿行;他的点子,也像小生灵在晃动。他的笔与笔之间,不同笔迹形态的点、线、面之间,都实现了相反而相成的丰富对比,又通过对比和转换的联动形成了独特的韵律,既有变化,又富整体,从而彰显了豪放、苍腴、雄浑而随性的笔墨个性。 他后期的作品普遍老笔纷披,在一气呵成的笔势运动中,体现出比较强烈的浓淡对比、干湿对比、方圆对比、连断对比以及焦墨与破墨的对比。焦墨老辣而苍劲,破墨渗化而生韵,他兼用多种对比而且妙在转换:由湿转干,带燥方润,将浓遂枯,似断实连,乱中有序。飞动中有迟涩,一气贯穿中有节奏,气足力大而不失韵味。 四是题跋精意匠。当下的写意花鸟画,重视题跋的已经不多,但薛志耘发挥了题跋之妙。他的题跋有成语、有诗句、有论画,或画龙点睛、或拓展画境、或发抒理趣、或雅俗共赏。薛志耘的画看着很随意,但非常讲求布白空间与题跋位置的结合。他的布白很善于小宾大主,横置竖破,竖列横破,对于摇曳缤纷花木形影,则以成行布列的题跋提醒、对比、贯穿、点缀或陪衬。突出题跋在画面空间中的位置,成为其画一个很突出的特点。 观薛志耘的艺术,无论心的迹化,还是写的自由,都以高度为依归。而这种高度的获得,可能离不开三大要点及其互相作用:一是传统文化修养的深厚,二是传统画法的得心应手,三是对于现实生活和宇宙自然的感悟。因其有如此深刻的认识,他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,才有永恒的精神、时代的气息、生命的鲜活、品格的高致,更有画法之森严基础上的尽变与发挥,使之都凝聚在有高度的简而又简、自然流淌的笔墨意象之中,成为心灵感悟之后的迹化。(来源:中国文化报 薛永年) |
责任编辑:陆地 |
注: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,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。 |
上一条:姚钟华:东西融合,基于“互补”归于... | 下一条:刘晓迎:用“笨”功夫,面壁十年图破... |
→相关文章 | |
·蒋兆和:绘画与雕塑间的艺术巨匠 | |
·石虎: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大师 | |
·动静结合之美 韩干笔下的节奏感 | |
·书画大家杨天笑:笔耕不辍挥毫泼墨写春秋 | |
·天资异禀的画师少年:韩干的艺术启蒙与成长之路 | |
·黄荃工笔技法在《枇杷山鸟图》中的表现 | |
·吴道子的画圣传奇从孤贫少年到画坛巨匠 | |
·展子虔:隋代画坛的奠基者 | |
·顾恺之与六朝文化中的书画融合 | |
·艺海无涯,情濡墨香 —— 魏克友的艺术追寻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1-2010 cnshuhu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经营许可证号:京ICP备14028858号-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
客服电话:010-68707980 服务咨询QQ:601346133 1203781136
投稿邮箱:601346133@qq.com